出云帝都,紫宸之中。
太子宫内文华殿,今日却非平日讲课之景,而是百官列席,诸子观道!
讲堂正前方,锦榻未设,屏风之后却隐隐有人影。
那不是他人,正是当今天子——赵景曜。
为避朝仪之拘,赵帝未正面接见王也,而是以“私听讲道”之姿,于幕后静观,耳听天下文章之声。
太子赵钧玄身着紫袍,手持金简,端坐讲台左侧,神色肃然。
在他对面,王也青衫负手而立,气定神闲,既无皇畏之色,亦无浮躁之态。
“今日之道,讲什么?”赵钧玄开口问道,语气平静。
王也答:“讲‘治与学’。”
“治,为国之纲;学,为人之本。”
“纲乱,则民苦;本道,则国兴。”
“文者为政,非纸上空谈,而是济世有术!”
赵钧玄眼眸微动,轻敲桌案:“此题甚大,不妨细讲。”
王也点头,缓缓道来:
“当今学宫之中,文道讲‘理’,而疏‘术’;讲‘经’,而避‘实’。士子论之年年皆空,却少人能策一道、议一政。”
“我以为,文章之本,非为标榜之华,而应施于百姓冷暖。”
“若讲一言,能安一郡;若书一策,能济一地;是为正道。”
“反之,纸上空论,骈西俪六,词藻虽美,百姓却不知所云,是为虚文!”
“故,学与治不可分,文与政应合一。”
“我王也今日讲此,不为争辩胜负,只愿朝中重开‘策政讲坛’,以文策理,以学辅政!”
此言一出,文华殿上顿生波澜!
太子目露精光,问:“你此举,莫非意图干政?”
王也从容一笑:“非干政,而是扶政。”
“当今士子多闭门苦读,却少真正关心国运民生。臣请设‘策政之试’,由士子献策,当朝品评,以此甄才,以文辅治。”
“如此,文道之兴,国运可昌。”
……
幕后屏风之后,赵景曜己然露出欣赏之意,轻声道:
“好一个文辅国政……此子果有王佐之才。”
旁侧吕清仪低声附言:“若得其辅,太子监国可无忧。”
……
而殿上,群臣中己有官员开口:
“王也虽才华横溢,然年不过十五,何以言政?”
“圣人云:‘少成若天性’,王也少年文成,未必不能胜任。”又有学宫博士出言反驳。
“我倒愿听他讲一策,看看此文能否真用之朝堂。”一位兵部尚书开口,眼中带着些许挑衅。
王也神色淡然,开口即道:
“今岁南疆旱灾,府库告急,赈粮难济。”
“臣策其一:调郡中学宫士子,入民村授技、编礼、教耕。”
“士子可获实绩,百姓得技得法,一举两得。”
“此举所耗不过数千两,胜十万兵粮!”
兵部尚书一怔,竟无可驳之言。
赵钧玄却忽然问出一语:“若民不服士子者,如何?”
王也笑道:“那便令士子下地耕田一日,与民同劳,再讲道于田间。文之道,不在堂上,而在人间。”
此话落地,文华殿内,顿生一股浩然之意!
一时间,连冷面如冰的法家之人,也点头称是。
赵钧玄盯着王也,许久未语。
终于,他站起身来,缓步走向讲台,亲手拱礼:
“王师之言,令孤受教。”
“若天下士子皆如你,何愁国之不治?”
王也还礼道:“太子若能允设策政之坛,我愿先为试讲之人。”
“讲百策,试百法,辅太子之政事,济天下之民心!”
赵钧玄大声道:“准奏!”
……
幕后一声低叹响起。
赵景曜站起身来,负手而立,目视高殿:
“好一位文者王也。”
“既能文压百家,又可辅国之政。”
“——若再观其人心,许之为师,未尝不可!”
……
【本章完】
(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xGQJGT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iazhiwx.com。夏至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iazhi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