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卫国看着系统给他提供的采访内容,心里真是隔应到了极点。
他准备好好的看看那些《读者》上的文章,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。
首先就是圆珠笔芯的问题。
这个事件影响深远,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圆珠笔芯,一个瑞士、一个小日子。
这些人就吹嘘一个泱泱制造业大国居然不能生产圆珠笔芯,这是怎么这么落后,我们的工业实力不行等等。
打脸的是在政府的关注下,太钢不锈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很快就攻克了圆珠笔芯的项目。
结果最后发现,这圆珠笔生意是没法做,一年的产量够全世界用几年,这实在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。
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能做,其他发达国家难道都没这个技术吗?
不是,是这个产值太小,不划算,这并不能说明其他国家不会造。
华夏由于历史原因,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,也吃了不少苦头。
开放以来,我们从低端的环境,资源换技术、换资金。
再到我们自主研发,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,这是不可否认的,甚至在很多行业是领先的。
而且前25年基本都是在挣辛苦钱,真正发力还是在2005年之后,无论是高铁还是制造业集群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启动。
然后就是英吉利地铁上大家都在安静读书,没有人玩手机。
没有乱闯红灯;公交车都会等行人;路上人都特文明;
街道上极其干净产品质量都超好;巴黎好浪漫等等。
结果呢,真正出国之后才明白,人就是人,到处也差不多。
就像地铁上,现在玩手机的人也都比比皆是,因为以前信号差,现在信号好一点了,谁不玩手机!
什么吃饭不出声,他们吵闹得跟个自由市场一样一样的!
至于流浪汉,处处都有,小偷也到处都是。
那群子狗屁公知,简直了,睁着眼说瞎话,欺负我们没出过国。
现在条件越来越好,大家出去的多了,就发现:真是能吹!
所以,回来的也越来越多了。
真就是:什么呀!胡说八道!
公知为什么会让大家相信呢?
因为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,在那里道貌岸然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,用最严谨的表情和最离谱的谎话,整天“胡悠”。
现在大家都聪明了,再听他们那一套理论,简直就是一个字“呸!”
话说回来,说了半天公知,到底什么事公知呢?
“公知”即“公共知识分子”的简称。
很长一段时间,公知一直是非常具有影响力、“权威性”的一类人。
不过,不知从何时开始,“公知”成了一个颇具贬低色彩的词。
如今,但凡说到公知,很多人可能会随口给它改个词,叫什么“砖家”、“叫兽”之类。
“公知”从一个被人人追捧、受人敬重的词,一下被拉到谷底,甚至被人人唾弃之,这究竟是为何?
“公知”这个概念,最早出现在作者拉塞尔·雅各《最后的知识分子》一书中,主要指的是:
那些立足专业,放眼看社会,用自我的言行和创作来参与社会运转,同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,以此来充当引路人的一类人。
简言之,可以将其概括为以天下为己任,忧国忧民,正如范仲淹所言: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按这个标准来看的话,古代时期有不少,比如孔子、孟子、释迦牟尼……
民国时期也有不少,比如鲁迅、梁启超等人,诸是此类人。
不过,到了后世,似乎但凡有些知识文化的,都可以被称为“公知”。
最后,公知渐渐地被演绎成了另一种画风。
好像,只要正义加知识,就能大谈特谈国家大事;好像,只要引经据典,就能口无遮拦。
于是乎,“公知”逐渐地被妖魔化。
公知年代,早已故去。
最后,就只留下《千与千寻》里的那句话了:
“名字一旦被夺走,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”。
大概在网络初始年代公知还不叫公知,叫大神。
说话有理有据,就是挺看不懂,知道很多外国的新奇事儿,大家都很崇拜他们。
就只可惜这些年网络发达了,经济变好了,大神们从讲故事慢慢变成了演事故。
人们知道得越多,故事也就越假。假多了,故事也就成了事故。
人们开始渐渐厌倦了,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幕戏,踩高捧低,无中生友,腻。
但大神们还沉浸在被万人崇拜,随便放丶p都有无数人凑上来闻还处处传说有多香的时代。
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讲故事,更多的夸张,更多的情绪,更多的表演……
无奈的是,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人们浓浓的厌倦凝结成了厌恶,他们任何一番话都会引发无数人的嘲笑。
就比如上次周卫国组织的那次辩论赛,到现在还有人抨击他呢。
国外的历史怎么能是假的呢?周卫国可没空搭理那帮人,只写了一篇白马非马的文章就完事了。
他是这么写的,赵国人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秦国函谷关前,遭到城门卫士的阻拦,因为门口有告示,骑马的人不能入内。
公孙龙辩解说:白马非马,怎么不可以过关呢?
关吏说:白马是马。
公孙龙娓娓道来:“马”是指名称而言,“白”是指颜色而言,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。
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,跟马没有关系,马是一切马的共性,与白没有关系。
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,所以白马并不是马。
卫士被绕晕了,给与放行。
这就是战国公孙龙的“白马非马论”。
此事件发生后,公孙龙的辩才在列国中引起轰动,成为平原君的座上宾,孔子的六世孙孔穿都要拜公孙龙为师。
(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T0JTxT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iazhiwx.com。夏至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iazhi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