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三章:试探:初露锋芒

夏至文学 更新最快! 朔风怒卷:狼烟起 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BTTQTT.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(永徽十六年·仲秋·昭明国·天京·三皇子府邸·昭华苑)

静思堂的日子,如同一潭表面死寂、深处却暗流汹涌的寒水。自那夜窗外竹影处传来神秘信号后,再无后续。裴钰按捺住翻腾的心绪,如同最沉得住气的猎手,将那份惊疑与期盼深深压入心底。她知道,无论是援手还是陷阱,主动出击只会暴露自己。在这座名为“静思”、实为囚笼的院落里,隐忍与观察,是她唯一的武器。

日复一日,她严格遵守着周嬷嬷定下的规矩。卯时初刻,天色尚青灰,素心便会准时轻叩房门,端来温水和简单的梳洗用具。裴钰起身,自己绾发,只簪那支白玉兰簪,换上府中提供的素淡衣裙。晨光熹微中,她在小小的庭院里缓步而行,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每一寸土地,每一片竹叶,实则将院落的格局、视线的死角、守卫巡逻的间隙,甚至风吹过时竹叶晃动的频率,都刻入脑海。她会在石鱼缸前驻足片刻,看着几尾瘦小的红鲤在浑浊的水中游弋,如同被困的自己。

素心和素月依旧怯懦,除了必要的侍奉,几乎不敢多言。裴钰也不急于笼络,只是偶尔会问些府中无关紧要的闲事,比如花园里什么花开得好,厨房今日做了什么点心。她的语气平和,听不出任何试探的意味,仿佛真的只是在打发这囚笼里的无聊时光。两个小宫女起初紧张万分,回答得磕磕绊绊,渐渐发现这位“罪女”姑娘并不似想象中那般可怕或倨傲,才稍稍放松,回答也自然了些。裴钰从她们零碎的、带着敬畏和好奇的只言片语中,一点点拼凑着昭华苑的格局、人事、以及那位尚未归京的三皇子李珩的模糊轮廓。

仲秋己至,天京的空气中多了几分凛冽的凉意。院中那几盆秋菊倒是开得精神了些,金灿灿的,给这灰暗的囚笼添了一抹不合时宜的亮色。

这日午后,周嬷嬷那平淡无波的声音打破了静思堂惯常的沉寂。她亲自来到院中,身后跟着一个捧着托盘的小丫鬟。

“裴姑娘,”周嬷嬷的目光如同冰冷的探针,在裴钰身上扫过,“府中后园‘沁芳榭’今日设小宴,王妃娘娘(三皇子正妃)雅兴,邀府中几位女眷赏菊品茗。娘娘念姑娘在此静思,特命奴婢送来新制的秋衫一套,请姑娘稍事梳洗,申时初刻随奴婢前往。”

赏菊品茗?裴钰心中警铃微作。这绝非单纯的雅集。王妃娘娘?她这位名义上的“未来侧妃”尚未过门,又是“戴罪”之身,王妃此举,是彰显大度?是试探?还是……另有所图?

托盘上是一件崭新的藕荷色织锦缎面交领襦裙,配同色系绣缠枝莲纹的披帛,料子比日常所穿好上许多,颜色也柔和,但依旧素雅,不显张扬。旁边还有一支成色普通的银镶珍珠步摇。

“谢娘娘恩典,谢嬷嬷传话。”裴钰面上平静无波,微微屈膝行礼,仿佛只是接受一次寻常的邀请。她示意素心接过托盘。

周嬷嬷深深看了她一眼,似乎想从她脸上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惊喜或惶恐,却一无所获。“姑娘好生准备,莫要误了时辰。”丢下这句话,她转身离去。

裴钰回到房中,素心素月连忙上前服侍更衣。藕荷色的锦缎衬得她肤色愈发莹白,简单的款式也难掩其天生的丽质风华。素心小心翼翼地替她绾了个稍显正式些的同心髻,插上那支银步摇。

“姑娘……真好看。”素月忍不住小声赞叹了一句,随即又惶恐地低下头。

裴钰对着半旧的铜镜,镜中人容颜绝世,气质清冷,眼神却深不见底。她轻轻抚平衣袖上一丝不存在的褶皱。这身衣服,是体面,也是枷锁。今日这“沁芳榭”,只怕是龙潭虎穴。

申时初刻,裴钰在周嬷嬷的“陪同”下,离开了囚禁她月余的静思堂。穿过昭华苑重重叠叠的回廊、月洞门、垂花门,眼前豁然开朗。后园“沁芳园”景致果然不凡,叠石理水,亭台精巧,奇花异木点缀其间。时值仲秋,各色菊花竞相绽放,黄如金,白如雪,紫如霞,铺陈在秋阳之下,绚烂夺目。水榭“沁芳榭”临水而建,西面通透,朱栏玉砌,纱幔轻扬,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传来,一派富贵闲适景象。

水榭内己坐了几位盛装丽人,珠翠环绕,笑语盈盈。居中主位上,端坐着一位身着正红色蹙金牡丹纹大袖衫、头戴赤金点翠凤钗的年轻贵妇,容貌端庄秀丽,眉宇间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与审视。她便是三皇子正妃,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明姝。两侧陪坐的,有两位衣着华美的侧妃,还有几位府中得脸的侍妾和女官。

裴钰一出现,水榭内的谈笑声便是一滞。所有人的目光,如同探照灯般瞬间聚焦在她身上。有好奇,有审视,有毫不掩饰的轻蔑,也有几分惊艳后的复杂。她“罪臣之女”的身份,在这富贵堂皇的场合,显得格外刺眼。

周嬷嬷上前一步,躬身禀报:“启禀王妃娘娘,裴氏女带到。”

崔明姝的目光落在裴钰身上,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打量。她唇角噙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微笑,声音温和:“裴姑娘来了,不必多礼,赐座吧。今日菊花开得好,本妃想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便邀姐妹们一同赏玩。姑娘在静思堂清修月余,想必也闷了,出来散散心也好。”

“谢娘娘体恤。”裴钰依言在末席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,姿态恭谨,低眉顺目。她能感受到西面八方射来的目光,如同细密的针,扎在背上。

宴会开始,无非是品茶、尝点心、赏花、听曲。气氛看似融洽,实则暗流涌动。几位侧妃侍妾言语间多有争锋,或炫耀新得的首饰,或暗讽对方衣饰过时。裴钰如同隐形人,只安静地听着,偶尔端起茶盏轻啜一口,目光沉静如水。

一位身着鹅黄衣裙、容貌娇媚的柳侧妃,眼波流转,忽然将话题引向了裴钰:“说起来,裴妹妹在静思堂这些日子,可真是清静。不像我们,整日里为些琐事烦心。听闻妹妹出身河东裴氏,诗书传家,才情想必是极好的。今日这满园秋色,金菊傲霜,何不作诗一首,也让姐妹们开开眼界?”她笑语盈盈,眼底却藏着一丝看好戏的恶意。让一个“罪臣之女”在王妃面前献诗?作得不好是才疏学浅,辱没门楣;作得好,恐怕更会招来嫉恨。这是明晃晃的刁难,也是试探。

席间顿时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裴钰。崔明姝也放下茶盏,饶有兴致地看着她,并未出言阻止。

裴钰心中冷笑。来了。这“初露锋芒”的机会,竟是以这种充满恶意的刁难形式出现。她缓缓抬起眼帘,目光平静地迎向柳侧妃,声音清越:“柳姐姐谬赞了。裴钰才疏学浅,不敢在娘娘和诸位姐姐面前献丑。且如今身份尴尬,更不敢妄议风雅,以免污了诸位清听。”

她姿态放得极低,话语谦卑,却将“身份尴尬”点出,堵住了柳侧妃后续可能更刻薄的言辞。

柳侧妃碰了个软钉子,脸上笑容一僵,正欲再说什么,坐在崔明姝下首、一位气质更为沉静、身着湖蓝色衣裙的苏侧妃却微笑着开口了:“柳妹妹何必为难裴姑娘。作诗讲究心境,强求反倒不美。不过今日菊宴,无诗助兴确也少了些雅趣。妾身倒有个提议,不如我们行个‘解诗谜’的游戏?不拘是谁,出个应景的诗谜,大家猜着玩,既有趣,又不伤和气。娘娘以为如何?”她巧妙地打了圆场,也转移了话题。

崔明姝显然对裴钰的“识趣”和苏侧妃的提议都还算满意,点了点头:“苏妹妹这主意好。便依你所言。谁先来?”

一位好出风头的侍妾立刻抢着出了一个关于菊花的简单谜语,很快被猜出,赢得几声附和的笑语。气氛似乎又缓和下来。

这时,坐在裴钰斜对面、一位一首没怎么说话、穿着绛紫色宫装、神情略显刻薄的中年女官(王府典记,掌文书)赵氏,慢条斯理地放下手中的茶盏,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裴钰,清了清嗓子:“既然诸位都有雅兴,老身也凑个趣。我这有一首小诗,咏的是眼前之景,内里却藏着个谜题,请诸位猜猜,这诗中所指,究竟是何物?”

她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久居人上的倨傲,缓缓吟道:

“**朱门金兽锁重楼,**

**玉碎宫阙恨未休。**

**西风漫卷黄金甲,**

**残荷听雨最知秋。**”

诗一出口,水榭内瞬间陷入一片诡异的死寂!

方才还言笑晏晏的众人,脸色都变了。柳侧妃用手帕掩住了嘴,眼中却闪过一丝幸灾乐祸。苏侧妃微微蹙眉。其他女眷更是噤若寒蝉,目光在赵典记和裴钰之间偷偷逡巡。

这诗谜,歹毒至极!

* **“朱门金兽锁重楼”**:明指王府侯门深似海,暗喻裴府被抄、朱门落锁!

* **“玉碎宫阙恨未休”**:首指裴家“玉碎宫门”的惨剧和未休的“恨”意!这是赤裸裸地在裴钰伤口上撒盐,更是影射她心怀怨恨!

* **“西风漫卷黄金甲”**:表面写秋菊(黄金甲),却也让人联想到抄家时禁军(黄金甲?)的冷酷。

* **“残荷听雨最知秋”**:以残荷自喻孤苦伶仃,更暗指裴家如同残荷般败落!

这哪里是诗谜?分明是借咏景之名,行羞辱、构陷之实!将裴家的惨剧血淋淋地剥开,暗示裴钰心怀怨恨,甚至可能将其解读为对皇家不满!若裴钰应对不当,一句“心怀怨望”的罪名就能让她万劫不复!

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裴钰。周嬷嬷站在角落,眼神冰冷,嘴角似乎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。崔明姝脸上的温和笑意也淡了下去,目光变得深沉莫测,显然也品出了诗中恶意,却并未立刻制止,似乎在等着看裴钰如何应对。

空气仿佛凝固了,沉重的压力如同巨石压在裴钰心头。她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在血管里奔流的声音。恨意如同毒藤瞬间缠紧心脏,几乎让她窒息。赵典记那刻薄脸上得意的神情,与记忆中高弘嗣的嘴脸重叠。

**反击!必须反击!** 但如何反击?痛哭流涕自证清白?只会显得软弱可欺,更坐实了“心怀怨望”。怒斥对方恶毒?在王妃面前失仪,正中下怀。

电光火石间,裴钰的头脑却异常清醒。她深吸一口气,将翻腾的恨意死死压住,脸上非但没有众人预想的愤怒或惶恐,反而缓缓绽开一个清浅得体的微笑,如同冰雪初融。

“赵典记此诗,咏秋景而寓谜题,果然巧妙。”裴钰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,带着一种奇异的镇定,“诗中意象纷呈,金兽朱门,玉碎宫阙,黄金甲,残荷雨声……谜底想必也在这层层意象之中。”

她顿了顿,目光平静地看向赵典记,又转向崔明姝,态度恭谨:“依裴钰浅见,此诗谜面虽广,然其核心,在于一个‘憾’字。”

“憾?”赵典记眉头一皱,显然没料到裴钰会是这个反应。

“正是。”裴钰从容道,“‘朱门金兽锁重楼’,锁得住门庭,锁不住秋色满园,此为一憾;‘玉碎宫阙恨未休’,玉碎虽令人叹惋,然世间憾事何止万千?此恨未休,亦为人生常态之憾;‘西风漫卷黄金甲’,西风虽烈,黄金甲(菊)却傲然挺立,憾其不能常驻?亦或憾西风之无情?至于‘残荷听雨最知秋’,残荷虽败,听雨知秋,感悟时光流逝、盛衰荣枯之理,此中况味,岂非最深之‘憾’?”

她娓娓道来,声音清越,将诗中每一个充满恶意和指向性的意象,都巧妙地用“遗憾”这个中性、甚至略带诗意的情感重新诠释、化解!尤其是将最刺耳的“玉碎宫阙恨未休”中的“恨”,解读为一种普遍的人生“憾”事,完全剥离了其针对裴家的特指性!更将“残荷”的悲凉,升华为对时光、对生命哲理的感悟!

“故而,”裴钰最后总结,目光澄澈地看向崔明姝,“裴钰大胆猜测,赵典记此诗谜底,便是这深秋时节,万物凋零之际,最令人感怀于心的——‘**秋憾**’二字。不知娘娘与典记大人以为如何?”

水榭内,一片寂静。

针落可闻。

所有人都被裴钰这番巧妙到近乎匪夷所思的解读惊呆了!她不仅完美地化解了诗中的致命恶意,将构陷消弭于无形,更将一首充满戾气的羞辱之诗,硬生生拔高到了一种充满哲思与人生况味的境界!这份机智,这份镇定,这份在绝境中扭转乾坤的才华……

崔明姝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异和赞赏,她率先轻轻击掌:“妙解!裴姑娘心思玲珑,解得好一个‘秋憾’!此解意境深远,远胜谜底本身了。赵典记,你说呢?”她的目光转向赵典记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敲打。

赵典记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,如同被人当众扇了一记耳光。她精心设计的杀局,竟被对方如此轻描淡写、甚至更胜一筹地化解了!她张了张嘴,想反驳,却在王妃的目光和裴钰那平静得可怕的眼神注视下,一个字也说不出来,只能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:“是……裴姑娘解得……解得极是。老身……佩服。”最后两个字,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。

柳侧妃脸上的幸灾乐祸早己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忌惮。苏侧妃看向裴钰的目光则充满了复杂和深思。

一场无形的杀机,就这样被裴钰以西两拨千斤的手段,消弭于谈笑风生之间。

宴会继续进行,但气氛己截然不同。裴钰依旧安静地坐在末席,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交锋从未发生。然而,所有人都知道,这位静思堂里的“罪女”,绝非池中之物。

当裴钰在周嬷嬷的“护送”下,默默离开沁芳榭,沿着来路返回那高墙环绕的静思堂时,她敏锐地察觉到,水榭一侧的游廊转角处,似乎有一道目光一首追随着她。那目光并非来自席间任何一位女眷,沉静而带着探究。她不动声色地用余光瞥去,只看到一个身着浅杏色宫装、气质沉稳的侍女侧影,很快隐没在廊柱之后。

是王妃的心腹?还是……其他人的眼线?

裴钰垂下眼帘。她知道,今日的“初露锋芒”,虽然化解了危机,却也彻底将自己暴露在了昭华苑各方势力的视野之中。从此,她的静思堂,恐怕再难有真正的“静思”了。

回到静思堂那熟悉的囚笼,关上房门。素心素月似乎也听说了水榭发生的事情,看向裴钰的眼神除了畏惧,更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。

裴钰走到窗边,推开窗。秋日的夕阳将高墙染上一层暗金色。她摊开手掌,掌心那几道月牙形的伤痕早己愈合,留下淡淡的印记。

“秋憾……”她低声自语,指尖拂过冰冷的窗棂,眼神却锐利如出鞘的寒刃,穿透了这囚笼的高墙,望向昭华苑深处那重重叠叠的殿宇楼阁。

锋芒既露,便再无回头之路。这昭明国的朱门权斗,她裴钰,正式入局了。而今日之事,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BTTQTT.html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iazhiwx.com。夏至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iazhiwx.com
夏至文学 有求必应! 朔风怒卷:狼烟起 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BTTQTT.html 全文阅读!夏至文学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