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077章 殿试

小说: 为拯救大明而努力   作者:逆贼
夏至文学 更新最快! 为拯救大明而努力 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B0QG0l.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会试结束,对程光阳而言,接下来还有最后一关——殿试。

殿试又称廷试,通常在会试结束后的第二个月举行,此科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不淘汰任何人,所有参与者,都会被授予进士资格,只不过排名有先后。

殿试地点,通常位于皇极殿。

此殿原名奉天殿,后被嘉靖皇帝更名为皇极殿,清朝时又更名为太和殿。乃是整个紫禁城,规格最高、规模最大的一座宫殿,一般只用来举行重大典礼。

由于殿试为皇帝亲自主考,且参与人数也不多,因此程序上虽与会试类似,但实际要简单得多。

三月十五日,天还没亮,会试中式的三百西十八名贡士,便身穿大帽青袍,在上百名官员的带领下,步行进入皇城,行至皇极殿丹墀内。

而后所有人原地肃立,等待皇帝升殿。

“皇帝升殿,拜——”

天色放明,随着一众都知监宦官鸣鞭清道,万历帝朱翊钧的銮驾,终于姗姗到来。

皇帝驾临,百官按例先行叩拜,而后将印好的题卷,进呈御上,由皇帝亲自过目。

接着鸿胪寺官员,开始引导参与殿试的三百多名贡士,向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礼。

再之后,军士陆续入殿,给贡士们搬来桌椅板凳,礼部官员负责散发题卷,考试正式开始。

“制曰:朕惟自古帝王,典化治理,政固多端,而振肃人心维持世道,则必以纪纲为首务。诗云:勉勉我王,纲纪西方。先儒之论亦曰:善为制者,先有纪纲以持之于上,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……”

程光阳端坐案前,拿起试卷仔细浏览,心中不觉默念起来。

“夫何迩年以来,法守渐堕,人惟滋玩,德意壅而不究,诏令格而不行,申饬虽勤,陵夷日甚。在位者以恣睢为豪举,而职业则亏。在下者以干犯为故常,而堤防尽溃。”

“甚至偏裨侵大帅,僚属抗长官,奸胥奏诬以倾有司,乱民煽祸以攘富室,冠履倒置,名分荡然。其他骄逸僭逾之风,燥竞嚣陵之习,不可悉数……”

读着读着,程光阳差点没忍住笑出声。

不用想,这份策问试题,肯定是万历帝亲自拟定的,因为说的全是心里话。

通篇读下来,基本就是皇帝在抱怨。

抱怨大臣,抱怨读书人,抱怨天下军民百姓。说他们燥竞游离、目无纲纪,失了上下尊卑,乱了规矩体统。

当然,万历帝的这些抱怨,其实很多说得没错,如今的大明朝,确实存在皇帝描述的这些问题——百姓抗税不缴,读书人妄议朝政,地方官阳奉阴违,言官动不动弹劾宰臣,过问皇帝的私事。

然而归根结底,这些其实是皇帝自己造成的。

遥想几十年前,张居正秉政的时候,国泰民安、秩序井然,哪里存在这些问题,当时连以喷子著称的言官,都得安安静静的,谁敢胡言乱语,马上就得卷铺盖走人。

结果后来万历帝亲政,清算张居正,将对方留下的种种制度推倒,自己却不知勤勉治国,每日深居后宫,懒政怠政。

最后把大明江山弄得一塌糊涂。

“嘶……”

程光阳深吸一口气,正式动笔行文之前,先将心中的想法全部收起。

他可不敢在殿试的策文中,堂而皇之地告诉皇帝,造成今天这种局面,还不都是你自找的……除非九族不想要了。

万历帝之所以在策问题目中抱怨,说白了,无非是想让参与殿试的贡士们,给自己想想办法,提提建议,看看如何才能改变当前的局面。

因此,程光阳若想在殿试中取得名次,那就必须得字斟句酌,顺着皇帝的思路来写文章。

第一不能攻击皇帝,第二言辞不能太激烈,第三还得拿出一些真知灼见来。

“臣对:臣闻宗正乃可辟邪,述圣斯能绍治,安邦在于施政,教化所以淳俗。自古帝王御极,必首正其身,亲贤远佞、从俭去奢,然后可以率下,为万世臣民之标。政从古制,立科律以齐众,则纪纲可修。教师先哲,兴礼乐以导民,则尊卑自肃……”

“臣追思前事,窃以正嘉之后,王学滥觞,其流毒于天下,至今犹甚。空疏之弊,蠧蚀实学。狂禅之风,败坏士心。陛下欲振纪纲,必先正人心,人心不正,国何以兴……”

万历帝有感于法度废弛、纲纪不振,向贡士叩问方略,程光阳写的这篇策文,主要从几个方面,给皇帝提出建议。

一是希望皇帝选贤任能,勤于政事,为天下的臣民树立榜样;二是希望皇帝能重申法纪,赏罚严明,不要有徇私不公之举;

最后则是希望皇帝重视教育,毕竟如今天下风气败坏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育出了问题。

程光阳在策文里陈述最多的内容,正是对当今教育,提出的批判和建议。

当然,他可不敢首接抨击孔孟,也不能抨击程朱理学,而是把矛头指向了阳明心学——

在程光阳看来,正是心学末流的滥觞,给明朝读书人的思想,带来了极其恶劣影响。

比如王阳明徒弟王畿和王艮,两人在王阳明去世后,分别创立了浙中学派、泰州学派,用来发扬心学。

然而这两种学派,皆主张现成良知,心外无物,宣扬心性“无善无恶”,“首把氣知作佛性看,悬空期个悟,终成玩弄光景,虽谓之操戈入室可也”。

不但违背了儒家的传统宗旨,更是导致当时的士人视道德如浮云,或隐匿山林,或放纵自我,抛弃儒家学以致用的思想,空谈心性,不务实学——

也许在后世看来,这些思想是解放个体,反抗封建礼教,是进步的,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,这明显就是异端邪说。

可惜大明朝的皇帝们,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
当然,心学害了大明,这姑且只算是程光阳个人的一种暴论。

而且这口祸也不能让王阳明来背。毕竟很多东西,往往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好的,一旦到了后面,就面目全非了。

王阳明当年提出的“致良知”,究竟是怎么个致法,他自己本人并没有说清楚。

以至于后来他的徒弟们,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,各自阐述,结果越阐述越脱离本义。

把好好的经给念歪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B0QG0l.html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iazhiwx.com。夏至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iazhiwx.com
夏至文学 有求必应! 为拯救大明而努力 http://www.xiazhiwx.com/book/B0QG0l.html 全文阅读!夏至文学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